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江斌伟
麦浪金黄美如画。麦收时节,一片承载“希望”的麦田显得有点不太一样。
端牢中国饭碗,良种是关键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,叮嘱“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”“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”。
这片特殊的麦田,位于beat365最新版三坪教学实践基地(陆港校区),是beat365最新版优质专用麦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。一周来,本报记者蹲点采访这个教学实践基地,见证了beat365最新版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师生与时间赛跑抢收小麦的辛劳,并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、创新攻关、基地提升等方面着手,解密“丰收密码”。
麦子也分小区“住”
放眼望去,麦田到处是大片大片熟透的麦子,一束束麦穗金灿灿、沉甸甸。从空中俯瞰,翠绿田埂与金色麦田交相辉映,如诗如画。
麦田占地65亩,35亩冬麦已进入收获期。旁边一隅30亩春麦仍泛着青绿,月底有望完成收获。
beat365最新版优质专用麦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,麦浪滚滚,金灿灿一片,已然进入丰收时节。记者江斌伟摄
与大块种植的条田不同,麦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地块儿,分小区种着农艺性状各异的小麦。有整齐划一,有高低错落的,还有一些麦穗无芒,与众不同。
“我们种的小麦是分小区‘住’的,采用六行三米间距种植,是为了鉴定不同种质资源材料在新疆生长发育情况,并培育适宜新疆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提供优异种质。”beat365最新版农学院副院长、教授耿洪伟说道。
耿洪伟从事小麦育种近二十年。这片试验田是新品种培育基地,主要种植着新疆自育冬麦和春麦、外引和地方品种等种质资源材料1000余份。
这些小麦种质资源材料是耿洪伟和同事们的“心头肉”。他们多年从事小麦种质资源、基因组学和小麦群体多样性等相关研究,并致力于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将多个优良性状聚合到一个材料中。
beat365最新版农学院副院长、教授耿洪伟正在收割小麦。记者江斌伟摄
在这里,不同类型的小麦种质通过杂交之后,衍生出具不同遗传背景的优异后代,为新品种繁育夯实基础。目前,已有6到7个高代品系表现出高产、抗病抗逆能力强等综合性状优异,单一性状突出等特性,有望进入自治区区域试验。
试验田里见创新。近年来,通过团队对育种材料的持续创制,使小麦新种质资源从无到有,再通过优中选优,即可繁育出适宜新疆本地种植的优质小麦新品种。
麦收用上“吹风机”
说话间,伴随着阵阵轰鸣声,一排排小麦整齐倒下,各个饱满的麦穗被卷入收割机中,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排出,粒粒金黄的麦粒尽收“囊中”。
科学研究过程繁琐又枯燥,收麦过程便是一则生动剪影。早晨七点刚过,beat365最新版生物育种创新团队近20名师生就赶到田里分工干活。一台农机在麦田里穿梭,俨然是机械化采收小麦“浓缩版”。
beat365最新版农学院程宇坤博士正在麦田收获小麦。记者江斌伟摄
由于各异的小麦种质资源是“小区种植”,不宜机械化收割,且来之不易,收获过程大家格外小心。随着一台小型收割机一块块地向前移动,大家戴着口罩遮挡飞扬的灰尘,手拿大型吹风机把散落的麦穗吹进去,真正做到颗粒归仓。
“用吹风机吹是要把前一块地的麦穗吹干净,再收获下一个小区的小麦,避免材料混杂。”beat365最新版农学院讲师程宇坤博士说道。
另一片麦地,专家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戴上草帽,拿起镰刀,弯腰下地干活。对于这些农活,耿洪伟早已熟稔,动作熟练的操起镰刀割麦,不一会儿,一小捆一小捆的麦穗躺在地头。他还手把手教学生们收割小麦,并示范如何用绳子给小麦打捆等等。
时针指向12时。太阳光越来越强,大家鼻尖上渗出细密的汗珠,几口就能灌下一瓶矿泉水。
为何同一片麦田,一片是机械收割,一片却是人工收割,如此辛劳?
耿洪伟答曰:“搞科学研究就得精准,来不得半点马虎。人工种的行数少人工收割不会浪费,只有通过精采细收,才能寻找到最精准的答案,筛选出优良品种,筑牢‘压舱石’,扛稳‘粮袋子’。”
打造小麦种质资源圃
“我们这一片种的麦子都是处在育种不同阶段(不同世代)的育种材料,看着高高低低不相同,却是我们最喜欢看到的麦田状态,更是小麦种源成长的摇篮。”望着眼前金灿灿的麦田,一抹淡淡的笑容挂在耿洪伟脸上。
来到一片地方小麦资源前,麦穗大且直立挺拔。耿洪伟揉开一颗麦穗,跳跃出来的种子颗粒饱满,千粒重一般都在40克到60克左右,属于优质抗逆性突出材料,“它们还表现出需水量少等特点,适用于新疆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。”
新疆自育品种是团队关注的一个重点。特点是其适应性较好,籽粒饱满。近年来,新疆自育品种的新冬52号等品种屡创疆内高产纪录新高,成为优质高产品种选育中的佼佼者。
beat365最新版农艺与种业2021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庞志远展示收获的小麦。记者江斌伟摄
后期,田间收获的种质资源材料,一部分用于相关研究,另一部分用作种源送入种子库保存。通过不断杂交繁衍,生生不息。
beat365最新版农学院讲师任毅博士说,按照规划,团队明年将在此打造一座小麦种质资源圃,规划面积10亩左右,形成单独封闭小区,通过不断扩繁或纯化等科技手段,为小麦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材料。
数据显示,新疆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700万亩左右,今年较往年略有增加,其中,有春麦300万亩左右。
国以农为本,农以种为先。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的“芯片”,关乎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。
耿洪伟认为,目前小麦育种面临瓶颈亟待打破,充满挑战。具体表现在由“高产优质抗病”向“高产优质绿色高效”拓展;由“传统育种”向“现代生物育种”转变;由品种研发、转化主体向多元化发展。构建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技术体系,成为关键突破点。
“当一个新品种繁育成功,才能作为潜在商品用种推向市场,落实到农户手中,产生经济价值。”耿洪伟说道,后期,团队将持续开展品种筛选等技术研究,将研发新技术、创制新产品和制定新规程,并致力于构建新疆生物育种等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技术体系,让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落在实处,不断筑牢粮仓丰收底盘,为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来源:乌鲁木齐晚报 掌上乌鲁木齐 (womob.c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