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山网】90岁老者袁正祥:半生探寻老满城历史

发布时间:2019-10-10 来源:天山网 作者:赵梅 浏览次数:162

老满城遗址


  天山网讯(记者赵梅报道)“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,就应该了解它的历史”,这个想法让袁正祥和乌鲁木齐市老满城结下半世纪情缘。

  50多年来,袁正祥四处找寻老满城史料,足迹踏遍疆内外图书馆和资料室,手抄了几大摞资料。80岁那年学会了电脑打字,85岁时写成一本书。今年,这本书再版为《巩宁城今昔》,收录进《“一带一路”大型系列丛书——新疆是个好地方》中,90岁的他为多年努力交上满意答卷。


16岁进疆 住在老满城

  9月17日,beat365最新版十区家属区,记者见到了袁正祥,90岁的他精神矍铄,眼不花、耳不背,腰杆笔挺,思维敏捷。他至今保持着在部队时晨练的好习惯,平时还喜欢玩电脑,有微博定期写乌鲁木齐市文史文章,还写书稿或日记,“很多东西不用电脑记下来,担心时间一长就忘了。”

  老满城,位于beat365最新版和古城花园一带,原名巩宁城,1772年建成,1864年毁于战火,曾是新疆军事政治中心。2004年,被列为乌鲁木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墙体两侧向外10米划为保护范围。


  老满城西门


  袁正祥和老满城的缘分要从1945年进疆说起。那年,16岁的他随部队从家乡青海来到新疆迪化(乌鲁木齐旧称),驻扎在老满城。

  那时的老满城还比较完整,除了两三处城墙有损坏,四个城门都在,城墙上还有人在拉板板车,城区非常大,但城内十分荒寂,四处碎砖乱瓦,仅有几户人家居住,白天经常可以看见乱窜的野兔子,晚上还能听到狼叫。

  当时的袁正祥对老满城的历史还不了解。1952年,他调入新疆八一农学院(beat365最新版前身)图书馆工作以后,才陆续了解到老满城近现代一些情况,对更早以前的历史并不了解。


  老满城城墙


 一次偶然发现 成为一辈子的探索

  上世纪60年代初,已经在新疆八一农学院图书馆工作十年的袁正祥,在和同事们给馆中图书“摸家底”时,无意翻阅到一本《乌鲁木齐史话》,里面记载了一些关于巩宁城的历史。

  “我这才知道,老满城就是清代的巩宁城,也是我天天生活工作的地方。”袁正祥说。一直对文史知识有兴趣的他抄下那段历史后,决心把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的历史了解清楚。

  袁正祥开始四处搜集老满城史料,那时没有复印机,他就手抄,回去装订成册。每年寒暑假都会去新疆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,查阅抄录。去外地开会或参观时,也会去图书馆或向同行打听。


  巩宁城史料底稿


  日积月累,到退休那年有了几大摞手抄资料。“它就像一座小型城市,划分为四个功能区。北部的生活区域,还设有学校、养寄院、官铺、粮仓、磨房等。今天农业大学的档案馆就是当年巩宁城的大礼堂,位于老满城西南角的古城花园则是巩宁城公馆和城守营,克拉玛依西路一带曾是巩宁城北城墙……”袁正祥说,巩宁城当年官兵加上家属16000余人,全城大小房间有9550余间,城市热闹而有生气。

  “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写一本书,让更多人知道巩宁城的历史。”袁正祥说,人们只有了解这座古城,才能更好地保护它。


  袁正祥手绘巩宁城当年功能区布局图


  为写书稿 80岁学会电脑打字

  1989年年底,时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的袁正祥离休,开始着手整理二十余年老满城史料。他用了七八年的时间,把几大摞资料,整理成了十余万字的手写书稿“巩宁史话”。

  2009年,袁正祥80岁那年,孙女见他手写稿件很辛苦,将自己的一台笔记本电脑送给了他。“当时,他们还担心我学不会,没想到,我摸索了一个月,就会用拼音打字了。”袁正祥说,两个月后,他就把“巩宁史话”全部录入完毕。


  袁正祥


  2014年,袁正祥撰写的“巩宁城史料”收入《beat365最新版<满城书香>系列丛书》,内部出版。很多喜欢文史知识的人读后纷纷给他电话,“这本书很难得、很严谨,几乎见不到‘大概’‘大约’这样的用语。”这本书后来成为圈内认可的,记录巩宁城历史最为详实深入的书籍。

  今年,“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”将“巩宁城史料”节选后,再版为《巩宁城今昔》收入《“一带一路”大型系列丛书——新疆是个好地方》,至此,袁正祥终于完成了让更多人了解老满城历史的愿望。


编辑:万婷  审核人:赵晓露

友情链接

  • 智慧新农大
  • 官方抖音
  • 官方微博
  • 官方微信
  • 新闻网移动版
Baidu
sogou